低因咖啡和普通咖啡的區別
相信很多小伙伴第一次聽到低因咖啡是在星巴克里面,第一次聽到低因咖啡的時候,相信很多人會很好奇它是不是完全沒有咖啡因?咖啡因又是怎么提取掉的,這次前街就來說說低因咖啡和普通咖啡的區別。
據傳德國著名詩人“歌德”也是位咖啡的愛好者,但卻又飽受喝咖啡后無法入眠的痛苦,喜歡卻又無法親近的感受讓歌德去找好友隆吉(Runge)分析咖啡豆的成分,并找出咖啡妨礙睡眠原因。約于公元1820年隆吉找出影響睡眠的因素是咖啡因,并且研究出分離咖啡豆與咖啡因的方法,因此隆吉成為低咖啡因咖啡的始祖。
當時隆吉雖然找到咖啡影響睡眠的因素,但萃取咖啡因的技術無法大量生產低咖啡因咖啡,直到公元1903年德國咖啡豆進口商羅塞魯斯(Ludwig Roselius)發現咖啡豆一但被海水浸濕,咖啡因的含量就會減少很多, 于是他請了一批化學家進行研究開發萃取咖啡因的技術,使萃取技術有了重要突破,低咖啡因咖啡才開始進行量產。
去除咖啡因的處理方法有很多,大致可分為直接/間接溶劑式處理法、超臨界二氧化碳處理法、瑞士水處理法和山泉水處理法。
一開始直接溶劑處理法是使用二氯甲烷溶劑直接接觸咖啡豆,直接溶劑處理法又名自然脫因處理。先以蒸汽打開咖啡生豆的氣孔,將二氯甲烷溶劑直接加入咖啡豆中,待溶劑與咖啡因融合之后,將充滿咖啡因的溶劑清洗掉,咖啡豆再次蒸煮除去所有殘留的溶劑。二氯甲烷的沸點是在39.8度,所以蒸煮過程就算有溶劑殘留,經
由于使用了二氯甲烷被懷疑長期接觸會增加致癌風險,因此用其作為溶劑會存在擔憂。但其實FDA將去咖啡因的二氯甲烷含量限制在0.001%,實際上比這還更低,副作用影響甚微。
使用乙酸乙酯作為溶劑的流程一樣,乙酸乙酯通常來自甘蔗,因此在使用時,直接溶劑法有時被稱為甘蔗脫因法。通常哥倫比亞的脫因處理就是使用這種方法。但乙酸乙酯是高度易燃的物質,因此危險性較高。
這是一個最傳統的提取咖啡因的方法,使用這個商業化開發的高效率處理方式。
瑞士水處理法的步驟:將咖啡生豆浸入熱水,這種熱水在瑞士水處理法中被稱為“風味滿載水”(Flavor-charged Water),這種水含有飽和的、咖啡生豆中所有該有的風味因子,獨缺咖啡因,這種特殊的水,就是接下來的去咖啡因處理程序中最重要的媒介。形成的風味滿載水后過濾出咖啡豆,風味滿載水會用活性炭濾器過濾掉咖啡因,剩余的就是滿載純粹風味因子的熱水,然后用純粹風味因子的熱水重新浸泡過。
這種處理法是先讓咖啡豆吸水膨脹,咖啡因分子在咖啡豆內呈松動狀態。加入液化二氧化碳并在水中制造大于100大氣壓。二氧化碳具有高度的選擇性,在溶解出咖啡因的同時不會去“傷害”咖啡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,保證了咖啡豆的風味不被破壞。帶走了咖啡因的液態二氧化碳還可以去除咖啡因后循環使用。
使用二氧化碳去咖啡因所制成的咖啡對人體負擔較低,且根據研究這種方法萃取出的咖啡因量比直接溶劑法更多,同時這個方法的成本比直接溶劑法高出許多。
與瑞士水處理很相似,這是使用另一種特殊的水,取自冰河的水來提取咖啡因。Descamex這家公司表明他們使用了某種特殊的過濾裝置來去除咖啡因。處理后會得到不含咖啡因的水基溶液,此溶液還同時溶解了咖啡的固體物質,可再利用于去咖啡因的處理程序。
低因代表咖啡——前街咖啡哥倫比亞蕙蘭自然脫因處理咖啡
蕙蘭具有優良的土壤和種植咖啡的地理優勢的組合,一些最復雜的、果調為主的哥倫比亞咖啡都來自這里。此區屬于哥倫比亞國營公司的特選高山咖啡豆,號稱哥倫比亞國寶級。憑藉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,哥倫比亞咖啡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品質。該地區有超過七萬咖啡種植者,佔地16000多公頃(合39500英畝)。通常沒有特殊市場商標名稱的哥倫比亞咖啡豆,都是出自哥倫比亞國家咖啡農聯盟(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lombia coffee growers ),向來以其品管嚴格,積極推廣著稱。
哥倫比亞蕙蘭省產區的南部Laboyos谷,位于安第斯山腳下,這個巨大的山脈是馬格達萊納河(Magdalena River)的源頭,范圍一直向北到加勒比海沿岸。山谷本身位于海拔1300公尺左右。所有周圍的山區都種植咖啡,平均農場面積約6公頃,每公頃約5000棵。土壤是火山土,為這種高海拔咖啡提供大量的有機營養物質。
哥倫比亞早期種植的咖啡品種為鐵皮卡以及波旁種,1970年開始被卡杜拉替換,原因是卡杜拉不僅單株比前兩者更高產,同時樹形也更為緊湊,單位面積可以種植更多的咖啡樹。
卡杜拉是波旁一個單基因的變種,1937年在巴西被人們發現,產能與抗病能力均比波。
1961年開始,CENICAFE開始研究羅布斯塔血統的蒂姆(Timor)品種,隨后將蒂姆與卡杜拉選育出哥倫比亞的卡蒂姆(Catimor)系列,經過了5代的選育,1982年,CENICAFE發布了哥倫比亞的第一個抗病種植品種,并以國家命名:哥倫比亞種Colombia,隨后1983年出現葉銹病后,哥倫比亞種開始大量的推行種植。
隨后CENICAFE繼續研發的腳步,2002年發布了第二款抗病品種Tabi(鐵皮卡,波旁與Timor的雜交品種),2005年發布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能的抗病品種Castillo,2008年葉銹病大肆爆發后,哥倫比亞開始大力的推行Castillo種植。
卡斯提優(Castillo)以哥倫比亞種為基礎,在與卡杜拉雜交育種,直到第十代才大功告成,雖然初登場時不被業內從業者看好,但近幾年市場上也不乏風味優雅細致的批次。
研磨度:中等研磨(中國標準20號篩網通過率75%)
沖煮手法:三段式萃取。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,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5克時進行分段,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,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,(悶蒸開始計時)萃取時間為2'30"。
據傳德國著名詩人“歌德”也是位咖啡的愛好者,但卻又飽受喝咖啡后無法入眠的痛苦,喜歡卻又無法親近的感受讓歌德去找好友隆吉(Runge)分析咖啡豆的成分,并找出咖啡妨礙睡眠原因。約于公元1820年隆吉找出影響睡眠的因素是咖啡因,并且研究出分離咖啡豆與咖啡因的方法,因此隆吉成為低咖啡因咖啡的始祖。
當時隆吉雖然找到咖啡影響睡眠的因素,但萃取咖啡因的技術無法大量生產低咖啡因咖啡,直到公元1903年德國咖啡豆進口商羅塞魯斯(Ludwig Roselius)發現咖啡豆一但被海水浸濕,咖啡因的含量就會減少很多, 于是他請了一批化學家進行研究開發萃取咖啡因的技術,使萃取技術有了重要突破,低咖啡因咖啡才開始進行量產。
去除咖啡因的處理方法有很多,大致可分為直接/間接溶劑式處理法、超臨界二氧化碳處理法、瑞士水處理法和山泉水處理法。
一開始直接溶劑處理法是使用二氯甲烷溶劑直接接觸咖啡豆,直接溶劑處理法又名自然脫因處理。先以蒸汽打開咖啡生豆的氣孔,將二氯甲烷溶劑直接加入咖啡豆中,待溶劑與咖啡因融合之后,將充滿咖啡因的溶劑清洗掉,咖啡豆再次蒸煮除去所有殘留的溶劑。二氯甲烷的沸點是在39.8度,所以蒸煮過程就算有溶劑殘留,經
由于使用了二氯甲烷被懷疑長期接觸會增加致癌風險,因此用其作為溶劑會存在擔憂。但其實FDA將去咖啡因的二氯甲烷含量限制在0.001%,實際上比這還更低,副作用影響甚微。
使用乙酸乙酯作為溶劑的流程一樣,乙酸乙酯通常來自甘蔗,因此在使用時,直接溶劑法有時被稱為甘蔗脫因法。通常哥倫比亞的脫因處理就是使用這種方法。但乙酸乙酯是高度易燃的物質,因此危險性較高。
這是一個最傳統的提取咖啡因的方法,使用這個商業化開發的高效率處理方式。
瑞士水處理法的步驟:將咖啡生豆浸入熱水,這種熱水在瑞士水處理法中被稱為“風味滿載水”(Flavor-charged Water),這種水含有飽和的、咖啡生豆中所有該有的風味因子,獨缺咖啡因,這種特殊的水,就是接下來的去咖啡因處理程序中最重要的媒介。形成的風味滿載水后過濾出咖啡豆,風味滿載水會用活性炭濾器過濾掉咖啡因,剩余的就是滿載純粹風味因子的熱水,然后用純粹風味因子的熱水重新浸泡過。
這種處理法是先讓咖啡豆吸水膨脹,咖啡因分子在咖啡豆內呈松動狀態。加入液化二氧化碳并在水中制造大于100大氣壓。二氧化碳具有高度的選擇性,在溶解出咖啡因的同時不會去“傷害”咖啡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,保證了咖啡豆的風味不被破壞。帶走了咖啡因的液態二氧化碳還可以去除咖啡因后循環使用。
使用二氧化碳去咖啡因所制成的咖啡對人體負擔較低,且根據研究這種方法萃取出的咖啡因量比直接溶劑法更多,同時這個方法的成本比直接溶劑法高出許多。
與瑞士水處理很相似,這是使用另一種特殊的水,取自冰河的水來提取咖啡因。Descamex這家公司表明他們使用了某種特殊的過濾裝置來去除咖啡因。處理后會得到不含咖啡因的水基溶液,此溶液還同時溶解了咖啡的固體物質,可再利用于去咖啡因的處理程序。
低因代表咖啡——前街咖啡哥倫比亞蕙蘭自然脫因處理咖啡
蕙蘭具有優良的土壤和種植咖啡的地理優勢的組合,一些最復雜的、果調為主的哥倫比亞咖啡都來自這里。此區屬于哥倫比亞國營公司的特選高山咖啡豆,號稱哥倫比亞國寶級。憑藉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,哥倫比亞咖啡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品質。該地區有超過七萬咖啡種植者,佔地16000多公頃(合39500英畝)。通常沒有特殊市場商標名稱的哥倫比亞咖啡豆,都是出自哥倫比亞國家咖啡農聯盟(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lombia coffee growers ),向來以其品管嚴格,積極推廣著稱。
哥倫比亞蕙蘭省產區的南部Laboyos谷,位于安第斯山腳下,這個巨大的山脈是馬格達萊納河(Magdalena River)的源頭,范圍一直向北到加勒比海沿岸。山谷本身位于海拔1300公尺左右。所有周圍的山區都種植咖啡,平均農場面積約6公頃,每公頃約5000棵。土壤是火山土,為這種高海拔咖啡提供大量的有機營養物質。
哥倫比亞早期種植的咖啡品種為鐵皮卡以及波旁種,1970年開始被卡杜拉替換,原因是卡杜拉不僅單株比前兩者更高產,同時樹形也更為緊湊,單位面積可以種植更多的咖啡樹。
卡杜拉是波旁一個單基因的變種,1937年在巴西被人們發現,產能與抗病能力均比波。
1961年開始,CENICAFE開始研究羅布斯塔血統的蒂姆(Timor)品種,隨后將蒂姆與卡杜拉選育出哥倫比亞的卡蒂姆(Catimor)系列,經過了5代的選育,1982年,CENICAFE發布了哥倫比亞的第一個抗病種植品種,并以國家命名:哥倫比亞種Colombia,隨后1983年出現葉銹病后,哥倫比亞種開始大量的推行種植。
隨后CENICAFE繼續研發的腳步,2002年發布了第二款抗病品種Tabi(鐵皮卡,波旁與Timor的雜交品種),2005年發布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能的抗病品種Castillo,2008年葉銹病大肆爆發后,哥倫比亞開始大力的推行Castillo種植。
卡斯提優(Castillo)以哥倫比亞種為基礎,在與卡杜拉雜交育種,直到第十代才大功告成,雖然初登場時不被業內從業者看好,但近幾年市場上也不乏風味優雅細致的批次。
研磨度:中等研磨(中國標準20號篩網通過率75%)
沖煮手法:三段式萃取。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,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5克時進行分段,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,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,(悶蒸開始計時)萃取時間為2'30"。
標簽: 低因咖啡 普通咖啡
上一篇:咖啡知識掃盲:勞倫娜尖身波旁,了解一下
下一篇:高尿酸和痛風不能喝咖啡?